考研国家线大幅上涨:考研人的焦虑你看懂了吗?
最近大家可能也是在找关于考研国家线大幅上涨:考研人的焦虑你看懂了吗?相关内容吧?为了整理这篇内容,我特意和朋友,还有公司身边的同事,沟通了很久...也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总结了一些关于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接下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希望通过对“考研国家线大幅上涨:考研人的焦虑你看懂了吗?”的相关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
考研国家线大幅上涨:考研人的焦虑你看懂了吗?
近日,《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经由教育部公布,关于“考研热”与“考研难”的话题,再次引爆全网讨论。网友直呼“考研太难了”,“白天研究生,晚上研究死”“鲁迅看了都得调剂”等调侃戏谑层出不穷,考研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焦虑引发共鸣。
数据来源:人民众云
根据人民众云数据平台,自3月11日教育部公布考研分数线后,包括考研党在内的网友、媒体、微博大V等针对分数线大幅上涨话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舆情走势于17时达到波峰。截至14日13时,微博话题#这届考研生究竟有多难#阅读量突破4.8亿;#考研国家线为何普遍大幅上涨#阅读量突破2.1亿。而在此前3月11日,据央视网,今年全国有457万考研大军比上年增加80万,院校计划招生人数110万人左右,这意味着将有300多万考生落榜。“考研将有300万人落榜”也成为了舆论焦点,相关话题迅速登上热搜,并不断发酵,目前话题总阅读次数突破6.1亿。
来源:新浪微博
据报道,对比往年的考研国家线,除少数专业外,今年大部分专业分数线普遍呈现大幅上涨,涨幅几乎都在10分至15分之间。与去年相比,A区学硕历史学、艺术学上涨15分,哲学、教育学、法学上涨14分,经济学、文学、管理学上涨12分,理学、工学、医学上涨10分。
“看完分数线,考研的不考研的都沉默了”
“考研难”早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而国家分数线公布后,今年“考研难”的呼声格外高,焦虑情绪持续在社交媒体上发酵。考生感叹“变的是国家线,不变的是考生拔凉拔凉的心”。如果说备考一年没有上岸尚可接受,而部分考生为考研备战三次甚至多次,均没有好结果,“会有一种很深的挫败感”。国家分数线大幅上涨也为对于准备考研的人带来很大担忧,网友评价“还没考已经感到害怕了”“很迷茫,在考虑要不要换其他的人生赛道”。
来源:新浪微博
在焦虑之中,另有网友用学科专业的代表人物和历史人物玩起了梗、排起了队形。例如,新闻传播专业的人吐槽到“麦克卢汉来了都得调剂”,报考中文系的人吐槽“鲁迅来了都得调剂”,而网友继而回应“鲁迅选择出国留学了”。用看似调侃、欢脱的语言风格来调解没有“上岸”或对未来担忧的悲伤气氛。
考研难上加难,舆论聚焦原因分析
在报考人数逐年攀升和硕士扩招的双重背景下,考研变难了吗?考研国家线为何普遍上涨?舆论对此展开了探讨。
“水涨船高”,考研是否已成为“新高考”?舆论认为,一方面,考研分数线的大幅上涨,背后是高校毕业生规模及考研报名人数激增下的层层传导。按照教育部的统计,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在2021年、2022年突破900万、1000万。公开数据显示,从2017年全国研究生报考人数首破200万大关,到2021年达到377万,5年间考研报名人数翻了近一番;从2011年151.2万到2022年457万,全国报考人数在过去12年间实现3倍数跃升。舆论普遍认为,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是考研“高热”的重要原因。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罗燕分析,当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普及程度时,上大学就失去了曾经具有的社会筛选作用,考研就成了精英高等教育时代的“高考”。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下,分数线被抬高似乎也在“意料之中”。网友评:“一个人的努力提高了分数线,一群人的努力提高了国家线。”
澎湃新闻认为,虽然国家线上涨,但从研究生招生计划角度看,考研变得更简单。我国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也会超过110万。如果是按扩大20%划定分数线,上线的学生将有132万。但由于考研报名人数有457万,自然有300万左右的考研生落榜。对于这300多万落榜生来说,考研自然很“难”。
高学历人才通胀与学历贬值,破解考研焦虑要过几关?另一方面,考研难的背后实际反映的是就业问题,当下大学生延缓就业形势压力而加入考研大军,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考研人数持续上涨。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近六成考生因为就业压力大,想增强就业竞争力而选择考研。央广网评论认为,不少考生为了延缓就业压力选择报考研究生,把“深造”作为就业市场中的一块“敲门砖”。
同时,就业市场上的学历歧视、学历“高消费”等现象也加剧了很多学生的研考焦虑。《北京青年报》报道提及,原来很多本科生即可胜任的工作,现在大都需要研究生来加盟。一个经常被谈及的案例是,中学教师岗位有很多硕士和博士应聘,而且是名校毕业生,其中还不乏海归硕博士。多重因素下,部分专家预测,考研的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为了考出更高的成绩,备考漫长而艰辛。而由竞争推高的分数线,只会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
“考研热”降温难,人才选拔与培养机制受审视
考研人数迅速攀升、高分层出不穷,但专家提醒,高分考研成绩并不意味着考生质量的必然提升,也需谨防将考研变成一场焦虑的“分数游戏”。
面对学生日益增长的考研需求,是否有必要研究生扩大招生以满足供需关系?澎湃新闻认为,要警惕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不考虑生源与培养质量保障的扩招,会导致研究生教育贬值,并助推学历高消费与学历通胀问题。研究生报考人数超过百万,而部分学生并非真正想考研,反而是被裹挟到考研之中的。
报道评论称,大学应认识到过分鼓励学生考研,会导致人才培养结构的严重失衡,以及大量的教育浪费。不少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一进大学就被学校教育要考研,考进名校以实现身份的转变。这貌似是在激励学生上进,但是这种教育却是偏离学校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办学定位的,而转变为以学历为导向。在这种导向下,学生只关注考研科目的学习,很多人甚至认为除了考研内容外,大学里并没有学到什么。
破除“唯分数论”再被重申,超越分数选拔人才如何有效落地?“400分以上都不算高分”论调流行后,不少媒体和专家发声提醒,应关注后续的研究生复试环节不能“唯分数论”。如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包水梅认为,高分并不等同于高质量生源,研究生复试工作中,要督促导师切实参与招生,根据学生的报考材料对其研究能力进行全面、科学评估,选拔出确实具备创新潜力的学生。
事实上,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有全国政协委员提出“改革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模式为申请审核制”,同样着眼于当前评价机制较为单一的痛点,引发热议,也招致了舆论招生公平性方面的担忧。可见,适当扭转当前“应试考研”倾向已被多方认知,相关制度设计和政策调整节奏将是后续舆论考察的关键要点。
舆情点评
考研国家分数线公布后,相关话题频上热搜,公众无论是否参与考研,在参与讨论的同时大多颇感焦虑。而这种焦虑难免不与当今社会对个人就业竞争力的定义和认知有关。
当下,人们普遍认为就业竞争力之一在于学历,而研究生学历就成为热门岗位与核心岗位的“敲门砖”。似乎学历越高,就越能找到一份待遇优厚的工作。“双非院校”“普通本科”不仅会被打上“中等生”的标签,在教育领域相比“985”“211”和硕博研究生仿佛也是“低人一等”的存在。部门企业在招聘人才时优先考虑学历更高的人,将一般学历的人拒之门外。另有数据表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收入在个体阶层上确实有较大差异,入职薪资平均差异为2000元。
这种学历歧视不仅存在于企业,而且在无形中形塑着公众的自我评价,反过来加重社会的学历歧视。有考生评论道“高分没上岸也不想调剂去双非”,“不考研去电子厂打螺丝?”,又如近年来高学历人才去做家政、清北硕博生考深圳小学教师编制,这种被舆论称之为学历与职业不对等的背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所谓的高知就业刻板印象。
正如媒体所言,考研热并非始于今年,而是一个持续了较长时间的现象,只是近两年呈现加速迹象,因此更令人关注。与其一味呼吁给考研“降温”,更需要正视“考研热”“考研难”背后的多种社会因素。一方面,社会要引导公众树立个人多元发展的价值观,寻找和分析个人优势,道路千万条,并非所有人都适合考研或争跑在学术赛道。对一部分人而言,读研如同一面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读书,里面的人想出来工作。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也应持续推动人才市场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协同改革,让“考研人”在“学历内卷”的赛道里突出重围。
以上就是一些关于考研国家线大幅上涨:考研人的焦虑你看懂了吗?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希望通过的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后续我们还会更新更多关于的相关资讯内容,关注我们,每日了解最新热点资讯,关注社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