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时期,华工们在威海卫集结奔赴欧洲战场
最近大家可能也是在找关于一战时期,华工们在威海卫集结奔赴欧洲战场相关内容吧?为了整理这篇内容,我特意和朋友,还有公司身边的同事,沟通了很久...也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总结了一些关于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接下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希望通过对“一战时期,华工们在威海卫集结奔赴欧洲战场”的相关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战时期,华工们在威海卫集结奔赴欧洲战场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德奥为核心的同盟国与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在欧洲战场进行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厮杀。现代武器的运用和大规模兵力投放,使得战争异常惨烈,交战双方兵员锐减。
深陷困境的法英等协约国,为挽救战争危机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中国。继1916年5月14日法国代表陶履德与中国惠民公司签订招募华工合同之后,英国也于1916年8月正式决定招募中国劳工到法国从事战勤服务工作。
图为华工端号码牌照相(1917年)。
招募之初的工作并不顺利。由于英国的招募是避开中国政府的单方行为,尽管中国的上层没有进行干预,但还是遭到地方官府以及民间乡绅的阻挠。到1916年11月底招募的第一批华工尚不足四十人。
面对到处受阻的窘境,无奈的英国人只好求助于中国政府。1917年1月,中国政府提出包括“支持中国参加战后和平会议”在内的三个条件。英国原则答应三个条件后,赢得了中国政府的大力合作,英国的招募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照片中华工们正在进行体能训练(1917年)。
华工实行现代“三三制”军事编制。每十五人为一班,三个班为一个排,三个排为一个连,三个连为一个营。连、排长征自中国的英国的侨民或内地传教士,营长则由英国陆军部选派现役军官充任。华工离港时,随同华工一起到欧洲,并在欧洲保持同样的编制,实行军事化管理。
应募青年一批批从山东及华北各地来到威海卫后,要在华工营经过一系列繁琐复杂的程序,依次进行体格检查、发放服装、编号戴镯、登记照相、组织编队、知识测试、签订合同,最终才确定为赴欧华工。
华工队伍中有很多武术爱好者,来到华工营后也坚持天天习武。为了引导华工通过中国武术进行力量与耐力方面的训练,同时也为了稳定华工情绪实施有效管理,主管华工营的摩斯还想到了举办华工武术运动会的奇招。
高超的武艺,精湛的表演,使人看得眼花缭乱,现场不时爆发如雷掌声。
这些华工来自山南海北,不仅生活习性有所不同,个人素质也良莠不齐。因而,尽管华工营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警方也加强了管理措施,但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争端,团伙与团伙之间的摩擦,以及华工对营区管理不满引发的事件还是频频发生。
影响最大的一起事件是华工因对伙食不满引发的群体砸伙房事件。
其实,对华工营管理提出的挑战,绝不仅仅是华工的伙食问题,还有更为严峻的传染病预防问题。
照片中华工们正在排队接种疫苗(1917年)。
“华工离开中国时情绪是极为高昂的”。在离港的那一刻,“人们看不到任何不安、勉强、害怕和不愿意的情绪”。英国作家曼尼科在其著作《华工从威海卫出国赴法的组织工作》中有过这样的表述,我们相信华工们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艰难的旅途和严酷的战地生活正在等待着他们,并且对部分华工而言,他们踏上的是一条永别家乡的不归之途。
图为整装待发的华工(1917年)
图为华工在高丽码头登船。(1917年)
一战期间,英国招募的十四万华工,有四万四千多人在这里集结并从这里出发。战后,因巴黎和会无视中国的合法权益与一战华工的巨大贡献,拒绝了中国代表团提出的正当要求,从而引发了影响中国社会走向的五四运动。
大战结束以后,华工开始遣返回国。1921年英国为嘉奖华工功绩,每人颁发一枚铜质奖牌,招工局收到十余万枚奖章后,全部通过邮局寄送到归国华工手中。
一战华工是一段不应忘却的历史。
以上就是一些关于一战时期,华工们在威海卫集结奔赴欧洲战场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希望通过的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后续我们还会更新更多关于的相关资讯内容,关注我们,每日了解最新热点资讯,关注社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