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杨靖宇抗日牺牲,妻子至死不知,子女11年后才知父亲是英雄
最近大家可能也是在找关于1940年杨靖宇抗日牺牲,妻子至死不知,子女11年后才知父亲是英雄相关内容吧?为了整理这篇内容,我特意和朋友,还有公司身边的同事,沟通了很久...也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总结了一些关于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接下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希望通过对“1940年杨靖宇抗日牺牲,妻子至死不知,子女11年后才知父亲是英雄”的相关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
1940年杨靖宇抗日牺牲,妻子至死不知,子女11年后才知父亲是英雄
1928年3月,一位叫郭莲的农妇流浪到古城东北大郭庄,在村外的一个秫杆棚里生下了一个女孩。5天后的一个深夜,她的丈夫回到家里。
郭莲让丈夫给女儿取名字,他思考一会儿后说:
“革命处于低潮,自己参加革命,全家遭累,从怀孕到闺女降生,都是在东躲西藏中度过,要让下一代记住开创革命的艰辛,就给女儿起个有点纪念意义的名字,就叫马躲吧。”
第二天天还没亮,丈夫就翻身下床,亲了一下妻子和熟睡中的一双儿女,匆匆离开。他这一走就再也没回来过,不仅杳无音讯,而且生死不知。
此后16年时间,郭莲独自抚养一双儿女,艰难度日。丈夫仅留下一张照片,每当夜深人静时,她看着照片思念丈夫,想象着一家幸福团聚的场景。
直到1944年10月,郭莲因遭到到鬼子汉奸的毒打,伤势过重又无钱医治,很快就去世了,年仅37岁。
去世前,郭莲把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叫到床前,拿出丈夫唯一留下的照片叮嘱他们说:“好好藏着你爹的照片,等红军打回来了,拿着这张照片找你爹去。记住,你爹叫马尚德……”
临终之际,郭莲还不知道,她日夜思念的丈夫早已在4年前先她而去,牺牲在东北抗日战场上;她至死也不知道:丈夫马尚德就是大名鼎鼎的东北抗日联军总指挥,铁血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
01
从1932年开始,马尚德就化名“杨靖宇”在白山黑水、冰天雪地中,组织抗日游击队打击日伪军。游击队神出鬼没,战斗力强悍,让日伪军吃了不少苦头,闻之色变。
1936年,杨靖宇组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部队6000多人,是当时东北南满最大的抗日武装。为了对付抗联,日军悬重赏要杨靖宇的人头:谁打死杨靖宇,一两肉就赏给一两金子,一两骨头就赏给一斤金子。
到了1938年,日军在东北增兵达70多万,伪军有100多万,东北抗联处境艰难,缺衣少食,渴了抓把雪,饿了就吃树皮、野菜和草根,以顽强的意志和日军搏斗。
长白山地区气温寒冷,环境恶劣,打鬼子太艰苦了,少部分抗联战士意志动摇。日军威逼利诱,暗中招降那些意志不坚的抗联官兵,妄图分化瓦解抗联。
抗联第一军第一师师长程斌叛变投敌,给抗联带来灭顶之灾。程斌十分熟悉联军的行踪和战术,被日本人用来专门对付杨靖宇。
程斌带领叛徒和伪军组成挺进队,捣毁了抗联存储粮食、弹药的70多个营地,一时间抗联陷入弹尽粮绝的境地。
日军围追堵截,叛徒肆意破坏,东北抗联岌岌可危。杨靖宇将部队化整为零,以机动灵活的方式与日军周旋。
1940年1月,日伪军出动2.5万人“围剿”抗联,派出飞机侦察轰炸。面对日军的围堵,杨靖宇让主力部队北上撤退,自己带领一支数百人的游击队在山林中继续抗日。
由于叛徒告密,杨靖宇等人行踪暴露,在日军的追击下损失惨重。
2月15日,他的身边只剩下7名战士,其中3人还是伤员。留下一名战士和伤员,杨靖宇带着两名战士往南走,准备与抗联二路军会合。
次日凌晨,两个战士下山买粮食和衣服时被敌人发现,在激战中牺牲。日军在牺牲战士身上发现一枚杨靖宇的印章,于是加紧封锁山头,派出600多人的讨伐队进山“围剿”。
杨靖宇孤身一人,还发着高烧,顽强地在密林中和敌人周旋。
2月22日,连日粒米未进的杨靖宇,走到了蒙江县的三道崴子,在一个四周漏风的小窝棚里躺下休息,度过了他人生中最后的一晚。
2月23日上午,蒙江县保安村的赵延喜等四名村民上山砍柴,遇到了衣衫褴褛的杨靖宇。杨靖宇给他们一些钱,希望他们能帮着买回些食物和一双棉鞋。
没想到赵延喜回去后,当即向伪军告密。日伪头子根据报告中描述的体貌,判定此人就是杨靖宇。当即下令赵延喜带路,领着日伪军讨伐队赶到三道崴子。
日伪军发现了杨靖宇,还对他进行了劝降。杨靖宇怒目圆睁,持枪便射,讨伐队见无法生擒他,于是用机枪对他猛烈开火。杨靖宇胸中数弹,壮烈牺牲,年仅35岁。
02
杨靖宇牺牲后,他的抗日事迹很快就传遍了全国。
然而,家在河南确山的一双儿女却不知道,东北这个大名鼎鼎的抗日英雄,就是他们日思夜想、苦苦寻找的父亲——马尚德。
杨靖宇5岁时,父亲离开人世,母亲张君独自将他抚养成人。
和许多农村妇女一样,张君心地善良,虽然没读过几天书,却能讲很多历史故事,诸如花木兰替父从军、岳飞精忠报国,杨靖宇小时候经常听。
受到母亲的言传身教和良好熏陶,杨靖宇从小忠厚善良、聪明好学。尽管家境贫穷,8岁时,母亲节衣缩食将他送进私塾,读书认字。
1922年,杨靖宇17岁,还在确山县高小上学,按照当时的习俗应该结婚了。经媒人介绍,他和汝南县水屯小郭庄的郭莲结婚。
杨靖宇还在上学,婚后夫妻二人聚少离多。家里所有农活都落到了母亲和妻子的身上。虽然日子苦,但一想到杨靖宇将来定有大出息,婆媳二人心中幸福。
1926年,杨靖宇从开封学校毕业,回到李湾村参加革命。母亲听说儿子在外面闹革命,打土豪劣绅,很是担心。
有一天他回到家,母亲就问:“尚德,你总是在外面跑,到底在干些什么呀?可别叫娘提心吊胆的担心你呀!”
杨靖宇给母亲解释:要投身革命,努力建立一个没有财主、也没有穷人的社会。母亲虽然听不懂,但是她相信儿子不会做坏事,只是叮嘱他要小心。
1927年,杨靖宇的大儿子马从云出生。同年12月,王楼战斗失利,杨靖宇受伤,敌人到处搜捕他和家属。
敌人抓不到杨靖宇,就对他的家人横加迫害。他的家多次被抄,东西被抢,房屋被烧,老娘妻儿东躲西藏,到处流浪。
1928年3月,女儿马躲出生,杨靖宇回家看望老娘和妻儿,随后被组织派往信阳工作,再也没回来。由于长期思念儿子,母亲张君哭瞎了眼睛。
1938 年,母亲一病不起,不久离开人世。婆婆去世,妻子郭莲独自挑生活的重担,拾过破烂、还讨过饭,带着一双儿女艰难度日。
杨靖宇当年在开封读书时的照片,成了他留给家人唯一的念想。
妻子将照片藏在墙缝里,在逃难途中,则把照片缝在女儿的棉袄里,苦苦等候着丈夫归来。她这一等就是16年,两个儿女长大成人,结婚成家,丈夫却始终音讯全无,更别说全家团聚了。
1944年,郭莲因遭到敌人的毒打迫害而病逝。临终之际,她拿着丈夫的照片叮嘱儿女:“等红军打回来了,拿着这张照片找你爹去。”
然而她哪里知道:4年前在东北的白山黑水间牺牲的抗日英雄杨靖宇,就是自己的丈夫马尚德呢?他们夫妻,只能九泉之下再团聚了。
03
1949年,淮海战役打响,炮声响彻黄河两岸。杨靖宇的家乡河南省确山县,不时有从东北过来的解放军大部队经过。
马躲此时已改名为马锦云,兄妹俩听说解放军大部队到来,于是带着父亲的照片,每天站在确山县城大街上,挨个问路过的解放军战士:
“同志,你们认识我爹吗?我爹也是红军,他的名字叫马尚德。”
不知道站了多少天,问了多少部队,解放军战士对马尚德这个名字都是直摇头。兄妹俩很失落,自从父亲在1928年离开之后,如今已经过去了整整21年。
21年来,母亲带着他们兄妹一直在寻找父亲;母亲去世了,兄妹俩也从未放弃寻找父亲,可是结果却让人失望。
父亲离开之时,哥哥只有1岁,妹妹刚出生5天,他们对父亲一点印象都没有。仅有一张照片,证明父亲是真实的;然而那个叫“马尚德”的父亲,似乎只存在于母亲留下的遗言里。
兄妹俩继续苦苦寻找,心头闪现出一个不祥的念头:或许父亲凶多吉少,已经不在人世。
1950年,黑龙江省委决定在松花江边建一座东北烈士纪念馆,纪念抗日英雄杨靖宇。在纪念馆筹备期间,他们遇到一个重大难题:杨靖宇的身世之谜。
由于战争年代许多机密档案无法保存,他们只找到一张发黄的履历表,上面依稀可辨地记录着:“马尚德,到东北后曾用名杨靖宇……”
虽然有些老同志曾和杨靖宇有过接触,但是战争年代,出于保密的需要,很少有人知道杨靖宇的真名叫“马尚德”。
从这张保存下来的档案上,发现杨靖宇早年参加革命,曾经领导过刘店暴动。因此可以推测,他的家乡可能在安徽境内的大别山一带。
负责调查杨靖宇身世的陈雷带着调查组前往安徽。他们很快查明,刘店暴动的领导者中有马尚德其人,然而马尚德原籍是否属于安徽,无法认定。
就在这时,一篇刊登在《人民日报》上的回忆性文章,揭开了杨靖宇的身世之谜。文章的作者是杨易辰,他曾是杨靖宇在东北抗战时最亲密的战友之一。
杨易辰的文章里提到,杨靖宇早年出生在河南省,在1927年春天曾领导过确山暴动。陈雷很快找到杨易辰,经过详细了解,确认杨靖宇的老家在河南省确山县农村。
调查组来到确山县,终于找到了杨靖宇将军的一双儿女——马从云、马锦云兄妹。根据马家兄妹保存的父亲唯一的照片,确认了杨靖宇就是马尚德。
直到此刻,兄妹俩才知道那个鼎鼎大名的东北抗日英雄杨靖宇,就是自己日思夜想、苦苦寻找多年的父亲。兄妹俩听来人讲述,父亲在1940年的长白山抗战中英雄牺牲的事迹时,忍不住痛哭失声。
04
长期以来,关于杨靖宇牺牲的真相一直众说纷纭。除了日伪军讨伐队外,无人亲眼目睹他和敌人激战的经过,也没人能说清楚他是怎么牺牲的。
杨靖宇一度被认为是“用仅剩的最后一颗子弹自杀”,杀身成仁、宁死不屈,这很符合英雄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
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日伪资料《阵中日志》的面世,杨靖宇牺牲的细节才大白于天下:杨靖宇是被机枪扫射身亡,而且射杀他的不是日本人,而是可恨的伪军汉奸。
杨靖宇牺牲后,日伪讨伐队找来了一个门板,把他的遗体放到门板上立起来,拍了一张照片。他五六天没吃一粒粮食,靠什么力量支持了这么久?
日伪通化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下令剖开将军遗体,在场的日伪军震惊了:杨靖宇的胃里没有一粒粮食,只有尚未消化的草根、树皮和从棉衣里扯出的棉絮!
岸谷隆一郎震撼地感叹:“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大大的英雄!”
日伪军用铡刀砍下将军的头颅,放进一个装有透明玻璃的木箱里。用一辆汽车运到当时的通化省城,游街示众,妄图震慑还在顽强抗日的抗联战士。
此后,将军头颅被送到关东军司令部,被日本人用药水浸泡在一个玻璃瓶中。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接收日伪政权,将军头颅被转移到长春医科大学医疗器械室。
1948年,刘亚光打入国民党内部卫生队,以搬取医疗器械为名,伺机将玻璃瓶偷偷运出。长春解放后,将军的头颅被送至哈尔滨市,存放在东北烈士纪念馆。
1953年冬天,将军长子马从云带着妻儿应邀参加东北烈士纪念馆开馆仪式。马从云夫妇见到玻璃瓶中父亲的头颅,当即跪倒在地,失声痛哭!
1957 年8月下旬,将军遗骨由靖宇县移至通化市。9月25日,将军头颅也由东北纪念馆移送到通化市,和遗骨合到一起。
杨靖宇将军抗日牺牲17年后,才得以入土为安。
为了纪念杨靖宇将军,将蒙江县改为靖宇县,杨靖宇牺牲地附近的村子改名为靖宇村,蒙江镇改为靖宇镇。
将军的长子马从云毕业后,被分配到郑州铁路局材料厂任职;女儿马锦云在郑州铁路局托儿所工作。兄妹俩谢绝组织照顾,从不要求特殊待遇,自食其力,在河南故土生活。
1964年8月,马从云因公牺牲,年仅37岁,被安葬在郑州市烈士陵园。1986年,马锦云也因病去世。
马从云去世后,妻子方秀云独自抚养5个孩子艰难生活,她经常告诫子女:
“咱是抗日英雄的后代,咱家可不能出孬种,更不能躺在爷爷的功劳簿上向政府、向组织提要求,捞好处。”
杨靖宇曾经生死与共的一位老战友,给5个孙辈分别取名为:继光、继先、继传、继志、继民,意思是让他们继承先辈的光荣传统,做无愧于杨靖宇将军后代的人兄妹5人,后来皆长大成才,为国家建设作出了贡献。
说起杨靖宇的名字,我们耳熟能详,知道他是著名抗日民族英雄。但是却少有人知,他的真实名字叫马尚德,杨靖宇只是他从事革命工作的一个化名。
还有很多人不知道,英雄的背后是一个普通的家庭。杨靖宇的母亲张君、妻子郭莲,还有儿子马从云、女儿马锦云,都为中国的抗日事业做出了牺牲;杨靖宇的后人从未以此居功,而是默默地为国家建设做贡献。
他们无愧于“英雄的一家”、“英雄的后人”!
END.
以上就是一些关于1940年杨靖宇抗日牺牲,妻子至死不知,子女11年后才知父亲是英雄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希望通过的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后续我们还会更新更多关于的相关资讯内容,关注我们,每日了解最新热点资讯,关注社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