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美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最新热点 > 正文

最新热点

功臣等到吕雉去世后才发动政变既有实力因素也有政治合法性因素

admin2022-05-09 12:54:37最新热点3
最近大家可能也是在找关于功臣等到吕雉去世后才发动政变既有实力因素也有政治合法性因素相关内容吧?为了整理这篇内容,我特意和朋友,还有公司身边的同事,沟通了很久...也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总结了

最近大家可能也是在找关于功臣等到吕雉去世后才发动政变既有实力因素也有政治合法性因素相关内容吧?为了整理这篇内容,我特意和朋友,还有公司身边的同事,沟通了很久...也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总结了一些关于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接下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希望通过对“功臣等到吕雉去世后才发动政变既有实力因素也有政治合法性因素”的相关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

功臣等到吕雉去世后才发动政变既有实力因素也有政治合法性因素

功臣等到吕雉去世后才发动政变既有实力因素也有政治合法性因素

刘邦驾崩后,吕雉掌权十五年,在执政期间她大肆分封诸吕,遭受到王陵的强力抵制。王陵说:“高皇帝刑白马而盟曰:‘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吕后不高兴。再问陈平、周勃,他们说:“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欲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吕后大喜。王陵后来问陈平:“始与高帝歃血而盟,诸君不在邪?今高帝崩,太后女主,欲王吕氏,诸君纵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高帝于地下乎!”陈平回答:“于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全社稷,定刘氏后,君亦不如臣。”王陵无言以对。后来果然如此,吕后刚去世,周勃、陈平便发动政变,诛杀诸吕,迎代王刘恒登基。问题来了,吕雉称制十五年,这么长的时间之内,为什么这些功臣、藩王不动手,非要等到吕雉死了之后才下手呢?刘邦“安刘氏者必勃也”的话非要到吕雉死了之后才能实现吗?实力对比是次要的,行动的合法性考虑才最关键。也就是说:吕后活着时,功臣们对诸吕动手是师出无名的;但在她死后,则理直气壮。诸吕之乱,其实是功臣们刻意挑起的宫廷政变。

也许是因为武则天、慈禧等人的反面案例,咱们对古时后宫女性“垂帘听政”的做法极为反感,甚至有“牝鸡司晨”之类的贬损。但在实际上,在古代帝王年纪尚幼时,他的母亲(即太后)临朝称制、代为处理朝政其实是很合理的,在历朝历代都屡见不鲜,即所谓的“名位既正,体同皇极”,符合封建政治逻辑。而吕后则更加名正言顺。

首先,“吕后为人刚毅,佐高帝定天下,兄二人皆为列将,从征伐。”吕后是刘邦的结发妻子、身份名正言顺,而且劳苦功高、个人能力极强,韩信、彭越这些刘邦想杀却又不好意思撕破脸的功臣,都是由吕后操刀除掉。

吕雉

吕氏家族其他成员同样不容忽视,吕后的哥哥吕泽、吕释之,妹夫樊哙都因战功封侯,是功臣集团中的实权派;其实这就是在与戚夫人的争储之战中,吕后能得到功臣集团全体支持的重要原因。

第二,刘邦的认可。刘邦在病重去世前,曾与吕后交流接下来几任丞相的人选,这就意味着,他已赋予了吕后在汉初政治中的地位;

其三,现实的需要。西汉初年挑战重重,对外有强悍的匈奴威胁,对内经济凋敝、人口锐减、国弱民贫,功臣勋旧群体的利益需要调和,这些都要求在位的统治者具备足够的能力、资历与威望。而汉惠帝年仅十六岁,且性格温和柔弱,显然难以独自肩负起这份责任。

而吕后则能够很好地满足这份需求,她的资历、见地、权势、威望和手段,与那些男性功臣相比丝毫不落下风;而且刘邦在世出征时,她已经时常镇守长安,处理政治事务驾轻就熟。因此,在刘邦驾崩后,吕后对草创的西汉朝廷而言无疑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因此,在刘邦驾崩后,劳苦功高的吕后以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合情合理、正当合法,这也是朝野上下接受她实际执掌朝政的原因。

刘邦

首先,吕后虽然对情敌戚夫人手段狠辣,对刘氏宗亲也毫不客气,但对功臣集团的利益则毫无侵害,比如她完全按照刘邦的遗命,安排萧何、曹参、王陵、陈平、周勃主政,并没有刻意培养自己的官僚派系;

其次,吕后虽然违规提拔诸吕为王,但她跟后世的武则天不同,所作所为的本质只是为了维护家族利益,没有丝毫要改朝换代的想法。

其三,吕后虽是“女主”,但她在位期间颇有合格政治家的风范:

她沿用了黄老之术、与民休息的思路,不扰民、不殃民,注重发展民生;支持汉惠帝废除挟书律等秦朝时期的苛政,在政治、经济上全面“顺流与之更始”,推行仁政、刑罚罕用,经常大赦天下,吻合了常年战乱后中原社会的现实需要。

吕后专权

《史记》称,在吕后当政期间,“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西汉王朝的民生、经济等逐渐走上正轨,为其后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

因此,在这十几年中,即使吕后的一些做法有过界之嫌,但那些功臣、宿将、诸侯王,顶多在私下表达下怨气;在明面上,无论从法理、道义、实力对比层面来看,他们都不得不接受吕后的威压。

但随着吕后的去世,诸吕就彻底失去了继续大权独揽的理论基础;若想维持现状,他们只能保证自己具备足够的实力、强悍的意志。可惜的是,诸吕的“官二代”们并没有这份能耐。

也许是太过于急切地想保证吕氏家族的利益,聪明一世的吕后忘记了“大功不可久任,大权不可久执,大威不可久居”的道理。她知道功臣集团对自己的行为不满,于是在去世前,刻意让自己的侄子分管禁军,保证“枪杆子”在家族手中。

在去世前,她甚至再三吩咐吕产、吕禄:“高祖与大臣约,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大臣不平。我即崩,恐其为变,必据兵卫宫,慎毋送丧,为人所制。”即她已经预测到了功臣们会有所动作,因此叮嘱侄儿们一定要牢牢掌握军队,千万不要擅自离开宫城,甚至不要给自己送丧(后世的曹爽明白这道理就好了)。

吕产

可惜吕产、吕禄并没有父辈那样的能力与胆色,最终被莫须有的罪名连根拔起。

史书称,“诸吕用事擅权,欲为乱”,但任何史料中都不能提供他们“作乱”的证据。从道理上来说,他们掌握了朝廷的武装精锐,位居王侯,还掌握了幼主,维持现状对他们而言是最有利的,为什么会主动挑起政治动荡?

而且,随后吕禄在郦寄简单几句说辞下,就主动交出了将军印缓、把军队指挥权交给太尉周勃,其后只身离开,这哪里像有野心的阴谋家?

而掌握南军的吕产即使听说情况有变,却也没有采取任何举动,而是在未央宫门外来往徘徊,随后看到有士兵前来就连忙逃跑,最终被追到郎中令官府的厕所里杀害,全程没有体现出一丝的反抗、“作乱”迹象。

而这场政变爆发,距离吕后去世仅仅十几天,充分说明这一事件早有预谋。因此,所谓的“诸吕之乱”只是成王败寇的盖棺定论,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诸吕的最大罪过,就是违背了当初刘邦跟功臣们之间达成的潜规则:“‘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吕后在世时,还能为这一违规操作提供道义上的庇护;而在吕后死后,这一法理基础已经消失。

为了消除这一政治不平衡状态,以陈平、周勃为代表的功臣集团,联合齐王刘襄等宗室藩王,集体对吕产、吕禄领衔的诸吕发难,其后对权力进行重新分配。

说白了,“诸吕之乱”确实是一场宫廷政变,不过发起方并不是吕氏,而是功臣集团。但他们手上掌握了刘邦的“白马之盟”这一道义制高点,其后又迎立汉文帝、捧起了一代明主,所谓成王败寇,由此让他们的这一政变成了正义的代名词。

但说白了,所谓的“诸吕之乱”,只是陈平、周勃这些老江湖捏软柿子而已。

以上就是一些关于功臣等到吕雉去世后才发动政变既有实力因素也有政治合法性因素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希望通过的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后续我们还会更新更多关于的相关资讯内容,关注我们,每日了解最新热点资讯,关注社会动态!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痛言唔猫(2022-03-21 03:37:19)回复取消回复

    为处理朝政其实是很合理的,在历朝历代都屡见不鲜,即所谓的“名位既正,体同皇极”,符合封建政治逻辑。而吕后则更加名正言顺。 首先,“吕后为人刚毅,佐高帝定天下,兄二人皆为列将,从征伐。”吕后是

  • 舔夺酒废(2022-03-20 19:58:55)回复取消回复

    非要到吕雉死了之后才能实现吗?实力对比是次要的,行动的合法性考虑才最关键。也就是说:吕后活着时,功臣们对诸吕动手是师出无名的;但在她死后,则理直气壮。诸吕之乱,其实是功臣们刻意挑起的宫廷政变。 也

  • 舔夺奢欲(2022-03-20 18:33:30)回复取消回复

    西汉朝廷而言无疑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因此,在刘邦驾崩后,劳苦功高的吕后以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合情合理、正当合法,这也是朝野上下接受她实际执掌朝政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