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美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热点问题 > 正文

热点问题

家长不是不能拿别人的孩子跟自己孩子比较,只是有些坑别踩就行

admin2024-01-03 18:15:05热点问题3
最近大家可能也是在找关于家长不是不能拿别人的孩子跟自己孩子比较,只是有些坑别踩就行相关内容吧?为了整理这篇内容,我特意和朋友,还有公司身边的同事,沟通了很久...也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总结了一

最近大家可能也是在找关于家长不是不能拿别人的孩子跟自己孩子比较,只是有些坑别踩就行相关内容吧?为了整理这篇内容,我特意和朋友,还有公司身边的同事,沟通了很久...也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总结了一些关于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接下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希望通过对“家长不是不能拿别人的孩子跟自己孩子比较,只是有些坑别踩就行”的相关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长不是不能拿别人的孩子跟自己孩子比较,只是有些坑别踩就行

家长不是不能拿别人的孩子跟自己孩子比较,只是有些坑别踩就行

在生活中、网络上,像“不要拿别人跟自己孩子比较”这类的建议、分析可能早就被太多家长看烦了也听烦了。

甚至有可能还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抗拒。

不是自己孩子说啥都行,真等自己遇到了还未必会怎样呢……

如果你有这种反应也不用担心什么,这是很正常的一种心理反应——往往我们也会在被建议、被要求不要做什么时,就会莫名产生一种“我非要做”的心理。

这种心理现象被心理学家分析是因为每个人都会有自由决定自己行为、想法、态度的意志,但是当人们觉得自己的这些意志受到了威胁,就会产生要夺回的动机。

这就是“心理抗拒”。

不仅仅只是这类事情,在生活中当我们需要被迫接受某些观点、要求的时候,很多人都会产生这样的心理反应——越是不让我们做什么,我可能就会越想去做。

如果我们理解这个了,其实也就能理解为什么不要给孩子进行“比较”了。

作为父母,我们在向孩子进行“对比”的时候通常选择的对比对象都是那种“别人家孩子”级别的。

父母之所以要这样对比,最为常见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这些对比能让自己的孩子对现有的习惯、态度、认识等等做出改变。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还真的容易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也不管孩子有什么实际困难,只是一味希望孩子能够做到怎样的程度,甚至有的家长还会给孩子管束一种达到同样程度是很容易的事情,只要能照着人家的做法去做就行了……

这种情况下孩子不爱听、听不进去还算好的,很多孩子还会变本加厉,并固执己见地不做任何改变。

往往遇到这种事情时多数父母会陷入失望、恼火的泥淖,并增加、强化了对孩子的负面评价。只有少数父母能够意识到是自己选择的对比对象不合适或者是自己的表述、要求存在不足。

而这些问题往往才是导致对比失败的关键原因。

对比时有些“坑”别跳。

清楚“对比”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是很关键的,如果父母搞不清楚这些而只是拿“最好”的来跟孩子对比往往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所以我们先要搞清楚有哪些“坑”不要跳。

1、一味地只是注重“结果”,没有现实的参考价值。

例如拿来对比的对象我们只是知道他们“成绩好”,而对好成绩是如何得到的仅仅只是用“很努力”“很拼”等等泛泛的总结,这样的对比对孩子而言没有任何价值,因为比完了他们即便是也想要那个好成绩,却并不知道该怎么做,这样的对比就失去价值了。

所以对比时我们自己要先搞清楚这些拿来做对比的参考对象,他们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如果遇到某些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等等。

只有我们了解清楚了才能够结合自己孩子的情况给出具体的且孩子也能做到的建议。

2、对比是用来“启发”的,而不是用来约束的。

这就是上面说的“心理抗拒”问题,如果我们在对比中更多是侧重让孩子了解一些问题可以怎样解决、一些事情可以怎样做,而不是剥夺孩子的自主选择权,约束、要求孩子必须如何去做,那么就可以有效降低孩子“心理抗拒”的表现。

事实上正常孩子自己也会由内及外地欣赏、羡慕那些在某方面做得更优秀的人,也会不由自主想成为这样的人,甚至还会去模仿,而有的则有可能激发出某方面的强烈动机,成为其努力做的驱动力。

所以对比的“危害”本身不是来自于拿来对比的参考对象,而是我们的对比过程、对比方式出问题了。

3、尽管是对比,但不意味着只有“否定”。

这个“坑”真的是太容易掉进去了。

很多父母在对比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只拿别人的优点来对比自己孩子缺点的误区。

对那些参考对象明显存在的不足视而不见,对自己孩子身上的优点或者积极行为也视而不见,这是沟通大忌。

首先不可能有“完人”的,尤其是拿孩子也认识甚至很熟悉的成绩优秀的同学来对比时,我们可能只是关注“成绩”,而此时对孩子来说他们关注的其实是一个“人”。而且这个人他比我们还要熟悉,身上的优点、缺点他比我们知道的、感受到的还要多……

这样的对比是不可能引起孩子共鸣的,我们越是强调一个“好”的,孩子很可能就会找出一个“不好”的来“抗拒”我们的意志输入。

其实做未成年人不也是如此吗?

如果有人对我们自己非常熟悉的人评头论足且存在某些倾向性的时候,尤其是存在明显片面、局限的评价时,我们也很难听得进去,别说是认可了,甚至都会很反感,不是吗?

孩子在这类事情上会比我们更加敏感,因为他们的道德水平会比成年人更高。

而另外那个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父母在对比的时候往往只强调孩子的不足,却无视孩子本身的优点或者是那些已经在努力的行为。

作为一个正常的人,都会有一种叫做“自我效能”的人类本能。

注意,这是一种本能。

那么放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上,孩子自身一定会有希望自己变得更好甚至最好的愿望,而且孩子也一定做过某些努力,并且事实上孩子对自己的某些方面其实也会有一定的认可度的。事实上他们也在某些事情上因为要达到某个目标而真真实实地付出过努力等等。

如果我们不能够给孩子及时有效的肯定,只是一味否定,那么对孩子而言,自我效能感就会变得很差,这会带给他们很大的压力,甚至会导致他们对我们想要他们做的事情产生厌恶的心理。

在对比的过程中,我们不但否定或者无视了孩子的自我效能的问题,又有太多的管束、限制以及批判,那么再结合上文说的“心理抗拒”,对孩子而言,他们此时的感受往往是压力大、烦躁、沮丧、自卑、愤怒、厌恶等等各种负面情绪的集合。

这样的对比就真的“芭比Q”了!

但是如果注意到这些问题了呢?

积极对比还是可以有的

不但可以有,而且真的是应该有。

我们都应该知道“榜样的力量”吧?可为什么我们给孩子树立榜样的时候就变成了拿别的孩子跟自己孩子做对比了呢?

榜样还是原来的榜样,他们没有自始至终都“动手”,所以他们造成的“伤害”其实是我们在宣传、利用榜样时出错了才导致,但这不能改变榜样可以给人力量的事实。

所以对比是可以的,但一定要积极。

1、对比要具体,且要有现实意义。

不要泛泛地什么都比较,我们不要指望能同时解决孩子的所有问题,从最容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做起即可。

对比后的“收获”要有现实意义,即孩子从中能够得到增量信息、受到某些启发,能够拿来就用而不是只能感慨自己力所不及、望洋兴叹。

2、促进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对比过程中要对孩子的某些积极的或者还算是积极的表现给予肯定,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最好能够做到让孩子觉得自己已经在做正确的事情了,并且父母也看到了,而还要对比的目的只是希望我们能够提高做这些正确事情的效率——我不是教你做事,而是帮你把事情能够更好地做好。

如此会让孩子产生自我肯定的效能,也有利于他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

3、对比对象尽量选择具有参考性强的。

以学习为例,影响学习动机、动力、自我效能提升的因素之一,就是某个实例具有“替代经验”的价值。

最典型的就是一个跟自己差不多的人通过做某些事情之后取得了成功,这样的事例会让自己觉得“我也应该能做到”的信心。

反正,如果我们给出的参考对象本身及其取得的成绩是我们自身就达不到也模仿不来的水平,那么反而会降低自我效能,令人生不起“我也能行”的信念来。

当然,这事儿要灵活一些,不是只有那些取得成功的事例才有参考意义,一些失败的教训也同样有参考性,而且避免犯同样错误的认识本身,其实就是在提高成功率。

4、注重孩子的接受而非道理本身。

一件事情或者一个道理讲得再好,如果孩子不爱听、听不进去意义就不大了。

所以我们要注重的是孩子能理解、接受什么,而不是把对比本身讲得多么详细全面,否则就会变成变相的约束、管束,而且还是建立在否定孩子、批判孩子基础之上的。

要注重关键词,多说“我们可以……”“我们试试……”“你也有能力……”等更积极的心理暗示词语,少说“不要”“禁止”等限制、约束甚至是否定的词语,这些消极的词语很容易导致孩子出现“心理抗拒”表现,进而出现我们越是不想他说什么,他就非要做什么的问题。

综上,我们不建议父母拿孩子作比较其实不是反对比较的本身,而是错误的比较方式不但不会让问题变好,反而会导致更多问题的出现甚至会让问题变得更糟。但如果我们能够理解“心理抗拒”“自我效能”的原理,并且注意利用,那么还是可以让很多“对比”变得更加有效、有意义的。

因此,不必刻意避免“对比”,而是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有意义的对比。

以上就是一些关于家长不是不能拿别人的孩子跟自己孩子比较,只是有些坑别踩就行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希望通过的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后续我们还会更新更多关于的相关资讯内容,关注我们,每日了解最新热点资讯,关注社会动态!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弦久原野(2022-03-21 01:17:46)回复取消回复

    才是导致对比失败的关键原因。 对比时有些“坑”别跳。 清楚“对比”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是很关键的,如果父母搞不清楚这些而只是拿“最好”的来跟孩子对比往往不会有什

  • 北槐羡兔(2022-03-21 00:44:22)回复取消回复

    活中当我们需要被迫接受某些观点、要求的时候,很多人都会产生这样的心理反应——越是不让我们做什么,我可能就会越想去做。 如果我们理解这个了,其实也就能理解为什么不要给孩子进行“比较”了。 作为父

  • 辞眸馥妴(2022-03-20 22:55:03)回复取消回复

    这样的对比就真的“芭比Q”了! 但是如果注意到这些问题了呢? 积极对比还是可以有的 不但可以有,而且真的是应该有。 我们都

  • 礼忱谷夏(2022-03-20 21:57:29)回复取消回复

    事情上会比我们更加敏感,因为他们的道德水平会比成年人更高。 而另外那个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父母在对比的时候往往只强调孩子的不足,却无视孩子本身的优点或者是那些已经在努力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