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发力激光产业,武汉光谷设百亿基金复兴激光发源地
20日,湖北东湖科学城光谷国际绿色激光产业基地正式启动。武汉东湖高新区现场发布了激光产业发展规划和“激光产业黄金10条”扶持政策,包括设立100亿元激光产业发展基金等,助力武汉重新恢复激光发源地的荣光。
武汉是激光产业发源地
光谷是中国激光产业的发源地。光谷激光行业协会名誉会长、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朱晓向第一财经介绍,早在1971年,华中工学院老校长朱九思到国家教委开会,听说了“激光”这个新名词。为搞懂这个名词,朱九思决定成立“激光教研组”,并确定研究方向——面向工业应用的激光器研发。这就是武汉激光产业的由来。
上世纪80年代起,武汉相继诞生了楚天激光、团结激光、华工激光等国内第一批量产激光工业设备企业,激光焊接、激光热处理等一批研究成果进入了工业应用,并逐步规模产业化。
近年来,光谷激光企业创下了多个“第一”,国内首台万瓦连续光纤激光器、国内首台光纤飞秒激光器、国内首次突破1.5微米光纤放大器技术、国内第一部光纤激光器行业标准、国内首个激光产品类国际标准等。
目前,光谷的激光企业已多达200余家,激光企业密度全国领先;激光企业营收达到200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激光设备制造基地之一。
全国多地大力扶持激光产业
自2006年我国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首次将激光技术列为我国重点发展的前沿技术以来,国内多个地方开始着力发展激光产业。
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加工专委会委员童吉山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介绍,目前全国共有30多个激光产业园,绝大多数都是地方政府出资打造的。对激光产业的扶持方式也多种多样,既有对高端人才的扶持,通过动辄上千万的人才奖励来扶持高精尖激光项目;也有地方政府重资产投入、代建厂房,企业直接拎包入住的方式;还有的地方政府对龙头激光企业采取优先提供土地、加大税收优惠力度、列为地方重大项目等方式,以大带小发展激光产业。
经过十多年的培育发展,我国现已形成华中、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四大激光产业带,激光产业基地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东深圳、江苏苏州和宿迁、浙江温州、山东济南等城市。
2015年至今,中国激光制造产业复合增长率达到20.6%。长江证券预计,到2025年、2030年,全球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50亿美元和110亿美元,中国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20亿美元和50亿美元。激光正向激光清洗、增材制造、激光雷达和激光显示等领域渗透,激光产业迎来新的黄金时代。
面对新的重大发展机遇,在2020~2021年间,国内多地都相继出台了激光产业相关政策。这些省级政策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激光产业相关先进技术发展上,也有成都、广州等地对激光产业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
反观武汉,作为激光产业发源地却一直缺乏系统性的激光产业布局。童吉山直言,虽然在湖北东湖科学城已经初步形成了集聚效应,但总体来看,东湖高新区内激光企业和研发机构空间布局仍较为分散,集中度和显示度不足。激光协同配套能力不足,未能与区内环境和市场形成强关联,缺乏公共服务平台解决行业共性技术。
激光发源地的新目标
为了重新恢复光谷激光发源地的荣光,进一步巩固和壮大武汉激光产业,持续推进激光技术的创新变革,提升“光芯屏端网”产业能级,武汉东湖高新区在武汉未来科技城规划约3600亩的湖北东湖科学城·光谷国际绿色激光产业基地。
目前,光谷国际绿色激光产业基地已聚集锐科激光、帝尔激光和华工科技三大上市公司,逸飞激光、睿芯光纤等一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分中心、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国家及省市创新平台。
武汉市委常委、东湖高新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刘洁在基地启动仪式现场发布了湖北东湖科学城激光产业发展规划及政策。
根据规划,到2025年,光谷激光企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新增上市激光企业不低于5家;到2035年,激光企业产值达到3000亿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三链融合”,建设全球工业激光器种类最齐全、产业规模最大的激光基地,形成辐射带动武汉城市圈激光产业集聚发展的产业带。
为确保目标顺利实现,武汉东湖高新区同时发布了“激光产业黄金10条”政策,对从事激光产业尤其是原材料、核心器件、控制系统、激光器、激光成套设备领域进行研发生产的工业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
“这10条政策中,设立100亿元激光产业发展基金是含金量最高的一条,基金规模在全国都首屈一指。”童吉山认为,珠三角地区能成长为我国激光产业最大的应用市场,除了制造业发达、激光应用市场潜力巨大外,还与当地资本市场发达、金融资源丰富有关,大族激光等企业正是借助资本的力量迅速做大做强的。
据了解,目前武汉激光产业链上的上市公司共有8家,上述百亿产业基金将支持光谷激光企业开展并购、增资扩股、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示范、创新载体建设等方面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