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美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最新时事 > 正文

最新时事

诸葛亮一次次北伐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

admin2022-03-20 16:13:47最新时事5
最近大家可能也是在找关于诸葛亮一次次北伐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相关内容吧?为了整理这篇内容,我特意和朋友,还有公司身边的同事,沟通了很久...也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总结了一些关于的相关内容以及

最近大家可能也是在找关于诸葛亮一次次北伐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相关内容吧?为了整理这篇内容,我特意和朋友,还有公司身边的同事,沟通了很久...也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总结了一些关于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接下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希望通过对“诸葛亮一次次北伐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的相关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

诸葛亮一次次北伐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

诸葛亮一次次北伐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

简而言之,就是北伐能为蜀汉续命。

诸葛亮北伐,前后共进行了五次,所谓“六出祁山,五伐中原”,说的就是诸葛亮在刘备死后,带领蜀汉大军挥师中原的典故。

如果单从表面上看,诸葛亮一次又一次北伐,是为了“匡扶汉室”,恢复大汉基业,但实际上,诸葛亮北伐的原因并非这么简单。

那么,诸葛亮五伐中原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很简单,一次又一次的北伐,就如同给当时的蜀汉打了一剂又一剂的强心针,靠着这种方式,诸葛亮才得以给蜀汉续命。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当时蜀汉所面临的局势,已经到了不北伐不行的地步。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曾说了这么一句话,十分生动深刻地描绘出了当时蜀汉面临的复杂局势。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这其中,“益州疲弊”四个字尤为扎眼,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益州会“疲弊”,它又“疲弊”到什么程度了呢?

益州之所以会“疲弊”,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刘备造成的。

夷陵之战中,刘备带去的一大堆蜀汉人才尽皆战死,之后,刘备本人也去世,而他一死,留给诸葛亮的,就是一个巨大的烂摊子。

从人口上看,当时的蜀汉所辖地区,仅有20万户,而曹魏则有近一百万户,即使是东吴,也是蜀汉的近三倍,足有52万户。

俗话说人口是第一生产力,单论人口就没有对手多,要想战胜对手谈何容易?

而人口仅仅只是一方面,所辖地区也是制约蜀汉发展的因素之一,像曹魏所占的地方,是中原和北方大部,这里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而东吴则是占据着相对富饶稳定的南方。

这么一对比下来,蜀汉要多惨就有多惨,而这还不是最致命的。

最致命的,是刘备通过夷陵之战,把辛辛苦苦积攒了几十年的家当,几乎都给打光了,这其中包括治国带兵的人才,还有刘备累积起来的威望。

当初,刘备能够顺利入川,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身后威风凛凛的大军以及众多优秀的将领和治国之才,另外还有他无与伦比的声望,这才让他得以入川,并迅速打开局势。

并且,在刘备入川后,诸葛亮最初治理川蜀的政策,是以“严峻”闻名,而严峻的背后,同样也是依靠强横的实力支撑。

再加上刘备与诸葛亮的紧密配合,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用“打一个巴掌再给一个甜枣”的策略,这才算是彻底稳住了益州的旧世家集团。

但需要注意的是,刘备活着的时候,以他的威望,尚能保持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但他伐吴失败,紧接着病逝,蜀汉内部的矛盾就开始显露出来了。

而这矛盾的根本,就是益州的世家集团与诸葛亮的荆州集团之间的斗争。

我们都知道,在三国时期,真正影响历史走向的,并不是所谓的英雄人物,实际上,能够影响历史走向,甚至改变历史进程的,往往是世家大族。

不管是曹操还是孙权,包括刘备在内,他们想要稳固自己的统治,那么首先要做的一点,就是亲近当地的世家望族。

只有世家望族支持他们了,他们才会站稳脚跟,并打开局面。

刘备也是深知这一点,因此才会在入川之后,利用自己的声望,去笼络益州当地的世家大族,而诸葛亮则趁着刘备笼络世家的这股子劲头,马上用严峻的刑典进行治理,而在君臣二人这般配合下,蜀汉才得以风生水起。

但当时的世家望族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今天可以顺从你,明天也可以顺从他。

东吴的鲁肃,曾经推心置腹的与孙权说过一番话,他以自己为假设,生动的表述了世家在改投他人后的情形。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辇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不失州郡也”---鲁肃。

什么意思呢?就是鲁肃即便是投奔曹操,曹操也会以礼相待,鲁肃也照样还是有官做,只不过是换了个老板而已。

当然,这只是鲁肃劝解孙权的话,但这其中的道理,放在蜀汉的世家上同样适用。

对于蜀汉的世家而言,治理和管辖川蜀的,可以姓刘,也可以姓孙,甚至姓曹也不是不行,总之对他们区别不大。

因此,刘备兵败夷陵,再加上他去世,在这些世家中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原本,他们看到刘备赢了汉中之战,就觉得跟着刘备有前途,但如今看来,显然不是这么回事,最重要的是,他们认为曹魏是一个不可能战胜的强敌。

而所有世家在面临无法战胜的强敌时,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投降。

这一点,曹操最有发言权,当初他在兖州时,就被陈宫联合兖州的豪门给他下过套,另外,官渡之战时,曹操还在发现了不少世家中人偷偷写给袁绍的书信。

对此,曹操怎么做?他只能是看都不看付之一炬,不然还能怎样,总不能将这些人杀光吧?杀光了他们,以后靠谁来治理天下?

而说回益州,情况则更加复杂,刘备一死,压制益州世家集团的力量就不复存在,同时,荆州集团中,曾经追随刘备创业的精英们逐渐谢幕,那么接下来的局势,显而易见的就是益州本地的世家集团,会逐渐掌控蜀汉的政权。

而他们一旦掌权,只能有一个结果,那就是投降,多年之后,邓艾兵临城下时,他们就是这么做的。

这才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益州疲弊”的根本原因,也是他为什么会说出“此诚危急存亡之秋”这样的话。

既然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并且问题已经到了火烧眉毛的地步,那么就需要做出行动。

那么该如何行动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北伐。

北伐是一个很好的理由,只有用北伐做题目,才能把蜀汉内部的矛盾转移到外部,让益州集团与荆州集团之间的摩擦暂时放下,双方同仇敌忾一致对外。

只有这样,诸葛亮才能完成政、军令的统一。

不然的话,蜀汉早晚会在两方势力相争之下,提前谢幕,诸葛亮正是知道这其中的利害关系,才会发动五伐中原之战。

除此之外,在诸葛亮的设计中,北伐还有一个巨大的好处,那就是牵制和消耗曹魏。

前文提到,曹魏在当时的人口,近乎蜀汉的五倍,并且占据发展较好的地区,如果曹魏卯足了劲去发展经济,那么很快就会让蜀汉望尘莫及。

虽说当时蜀汉已经与曹魏差距很大,但诸葛亮的计划是,不让这个差距继续扩大,能缩小是最好。

而不让曹魏专心发展经济的唯一办法,就是主动挑起与曹魏之间的战争。

但如果战争规模过大,以至于曹魏举全国之力还击,那么依蜀汉那点兵力,又不是曹魏的对手,甚至有可能会损失惨重。

所以,诸葛亮需要做的就是,把战争控制在可控的范围内,既能牵制曹魏,又不至于对方倾巢而出。

因此,我们看到诸葛亮的五次北伐,所出兵的方向,均是相对偏远的“陇右诸郡”,而不是曹魏的核心地带。

为什么要选“陇右诸郡”?除了相对偏远之外,还有两个原因,一是这里盛产精兵强将,二是这里出好马。

也只有选这个地方,才能完成诸葛亮“持续骚扰”的战略目的,同时有机会的话,还能捎带回来一些“地方特产”。

理解了这一点,就能理解为何魏延一直建议诸葛亮“出子午谷”却被拒绝的原因。

毕竟从魏延的角度出发,他认为一鼓作气、北进中原才是终极目标,但诸葛亮显然清楚蜀汉已经没有冒进的实力,只能是以务实为主,靠着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来达到北伐的战略目标。

而诸葛亮这种务实的打法,确实让曹魏上下十分头疼,据史料记载,当时只要诸葛亮带兵前来,曹魏方面就不得不摆出一副如临大敌的态势。

“每逢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军不能敌,中军奔赴,又预选步骑二万,为讨贼之备...令遣农丁五千屯于上,秋冬习战阵,春夏修农桑,待贼有备矣...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魏书》

通过这段记载,就知道当时曹魏为了应付诸葛亮所做的海量准备工作,而这仅仅是冰山一角,还有两军对垒,以及整场战阵下来之后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那绝对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而最让曹魏不胜其烦的是,诸葛亮前后北伐了五次。

从公元228年到公元234年,整整七年的时间,曹魏上下都在不停地调兵、运兵之中,而整个国家的大部分精力都因为诸葛亮一个人,被迫投入到战争上面。

在这种情况下,还谈什么发展?同时从上述资料中也能看出,诸葛亮确实达到了牵制曹魏的战略目的。

当时有一个相当有意思的史料,就是魏明帝曹叡在继位后,一直都在疲于应付诸葛亮的北伐,因此,在他的前半生,可谓是兢兢业业和忧国忧民,妥妥的一个千古明君形象。

但诸葛亮在五丈原死后,曹叡就如同换了一个人,大肆营造宫室,并迅速地完成了从明君到昏君的转变。

通过曹叡的转变,就能够想象得出,当时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带给了曹魏多么大的压力。

而这,就是诸葛亮想要的结果,也是他北伐的目的之一。

除此之外,诸葛亮北伐还有一个隐藏目的,那就是以战养战,通过战争的洗礼,来培养蜀汉的下一代人才梯队。

前文提到,夷陵之战后,蜀汉人才凋零的十分厉害,而这些凋零的人才中,又大多数蜀汉的中坚人物。

不仅是在夷陵之战中人才有伤亡,还有不少中流砥柱也日渐老去甚至已经去世。

而没有了人才,即便是诸葛亮再神通广大,也会面临“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况且,诸葛亮自己也是一把年纪。

因此,蜀汉的人才梯队,就遇到了断层的情况,已经没有太多的后起之秀来帮助诸葛亮了。

没有人才怎么办?除了吸纳之外,那就只剩下培养这一条路,但问题是,蜀汉还有这个培养人才的时间吗?

没有,三足鼎立的局面,让蜀汉已经没有时间再慢慢培养出一批人才了。

因此,也就只能加快和缩短人才的成长时间,而通过战争的洗礼,在战争中边学习边成长,就成为唯一的,也是最有效的出路。

诸葛亮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来培养骨干,才能在自己不在之后,让蜀汉能继续走下去。

归根结底,诸葛亮之所以一次又一次的北伐,都是为了帮助蜀汉续命,转移国内矛盾也好,消耗曹魏实力也罢,乃至培养人才骨干,其最终目的皆是如此,而这么做,就是因为蜀汉已经到了“危急存亡之秋也”。

以上就是一些关于诸葛亮一次次北伐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希望通过的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后续我们还会更新更多关于的相关资讯内容,关注我们,每日了解最新热点资讯,关注社会动态!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瑰颈汐鸠(2022-03-21 03:19:41)回复取消回复

    又一次的北伐,都是为了帮助蜀汉续命,转移国内矛盾也好,消耗曹魏实力也罢,乃至培养人才骨干,其最终目的皆是如此,而这么做,就是因为蜀汉已经到了“危急存亡之秋也”。以上就是一些关于诸葛亮一次次北伐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希望通过的介绍,对大家有

  • 野欢岛徒(2022-03-21 01:23:28)回复取消回复

    代人才梯队。 前文提到,夷陵之战后,蜀汉人才凋零的十分厉害,而这些凋零的人才中,又大多数蜀汉的中坚人物。 不仅是在夷陵之战中人才有伤亡,还有不少中流砥柱也日渐老去甚至已经去世。

  • 酒奴奢欲(2022-03-20 17:04:40)回复取消回复

    汉望尘莫及。 虽说当时蜀汉已经与曹魏差距很大,但诸葛亮的计划是,不让这个差距继续扩大,能缩小是最好。 而不让曹魏专心发展经济的唯一办法,就是主动挑起与曹魏之间的战争。 但如果战争规模过大,以至于曹魏举全

  • 晴枙殊姿(2022-03-20 16:54:57)回复取消回复

    为当时蜀汉所面临的局势,已经到了不北伐不行的地步。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曾说了这么一句话,十分生动深刻地描绘出了当时蜀汉面临的复杂局势。 “今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