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山的春天(遇见)
桐梓县大河镇风光。 程勇 摄
一夜春雨,沉睡了整个冬天的群山渐渐舒展开来。 在大娄山,春天逐渐在山峰之间生长。 道路两旁,桃花、梅花、茶花、油菜花……色彩与青山交织,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我们去贵州省桐梓县大河镇石牛村看望80岁的造林模范魏发福。 从县城出发,天已经亮了。 车子穿过浓浓的晨雾,经过著名的七十二弯,向东进入石牛村。 威发一家在海拔1000多米的大坪山上种植了30万多棵杉树。 太阳渐渐散去晨雾,远处的大坪山广袤的森林,仿佛被水冲刷过一般,在春日的阳光下显得格外的干净和碧绿。
沿着山路,我们走进了一片绿色的海洋。 森林里的空气格外清新凉爽,弥漫着花草树木和泥土的气息。 远处的一处山坡上,只见威发府的老者背着竹篮,俯身在森林里捡垃圾。 老人看到我们,停下手上的工作,笑着走过去和我们握手。 老者精神很好,精神振奋,灰白的头发上还挂着一层淡淡的露水,脚上的胶鞋上布满了草屑。 他的手掌又大又粗糙,长满老茧。
阳光穿过茂密的森林,从高处斜射在笔直笔直的杉树上。 几只鸟在新叶丛上跳跃,叽叽喳喳地讲着春天的消息。
“你看,有树就有鸟来。有鸟来了,虫子就少了。有了鸟粪和肥沃的土壤,树就会长得很好。” 老者摸着一棵粗壮的杉树,开心的说道。
“这些树都是你种的?”
“不止如此,一共有1100多亩。” 老爷子领着我们来到一处高处,指着远处连绵不断的大山:“这些山都是,最远的地方,走一走的话,来来去去得花上一整天的时间。”
我抬眼看向远方,却看不到最远的山。 很难想象,魏发家背着肩膀,走几十里山路,才能长成今天的参天大树,是多么的艰难。
说到植树,魏发福有很多话要说。 1950年代和1960年代,由于过度开垦,大坪山生态环境堪忧。 那个时候,维发府经常独自在山上徜徉,望着荒凉的山峦,听着山风肆虐光秃秃的山峦,卷起漫天的尘土,他的心似乎被紧紧地拉扯着。
1985年春,时任生产组组长的魏发福决定放弃坡耕地种树。 他的决定得到了家人的支持。 他向村集体申请了承包合同,签订了绿化荒山合同,领取了县林业局补贴的种苗。
从此,魏发家开始种树。 为了加快进度,魏发福像发条一样与时间赛跑。 他的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多棵树,尽快把荒山变绿。”
“每天,天一亮,我们一家人就出发了,每个人都背着重达数百磅的树苗。两个红印被勒死在肩膀上,几天后出现水泡。斜坡陡峭。 路很远,我们一天只吃两顿饭,省下来的时间都用来旅游了。 。” 老爷子当时的情景还记忆犹新。。
然而,在第一个春天,由于大坪山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蓄水能力低,植树经验不足,种植的树木只存活了一小部分。 维发府重整,水不够,便背着大山。 他每天在森林里工作十个小时,植树越来越熟练。 他一手刮土,一手托着幼苗,将根系直,小心翼翼地把幼苗放进坑里。 杉树和松树苗的叶子多,枝条硬,经常刺破手指,所以他用柔软的蚁巢土来止血止痛。 夏秋两季,早退晚归,拔林拔草。 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他依然每隔三五次就在山林中巡视一次。 一年时间,他摔坏了十多双鞋。 今年,树苗成活率高达90%。
说起植树的诀窍,老爷子笑道:“植树就像做人一样,树苗的根需要深埋而直,这样才能很容易地在土里生根发芽。 "
一美分,九美分。 为造林,他开辟了十亩苗圃,部分树苗自给自足。 他还成立了砖瓦厂,把村民生产的砖瓦全部换成工时,增加植树的劳动力投入。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 十年后,在魏发福的努力下,大坪山的荒山逐渐变绿,曾经停止流淌的山泉得以恢复,解决了当地村民的饮水和灌溉问题。
曾经有人高价向魏发福转让山林,被魏发福拒绝。 他说:“这么多年,我都是为了碧水青山,树是我的孩子,树比钱更重要。” 37年来,在他的悉心照料下,山上从未发生过山火。 时至今日,老人依然坚持每个季节都去树林里散步。 与树共度的时光已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的奉献精神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 先后获得贵州省道德模范、贵州省劳动模范等荣誉。 现在他还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尽快加入中国共产党。 2021年5月,七十九岁的魏发福递交了入党申请,这是石牛村历史上年龄最大的入党申请者。
远方,微风拂面,林木青翠荡漾。侧耳听,枝叶在风中沙沙作响,仿佛青山在向老人致意。
《 人民日报 》( 2022年04月09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