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美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政治新闻 > 正文

政治新闻

追光逐影、斑斓彩意:国家博物馆《到民间去——潘鲁生民艺展》下

admin2022-03-20 16:34:03政治新闻7
最近大家可能也是在找关于追光逐影、斑斓彩意:国家博物馆《到民间去——潘鲁生民艺展》下相关内容吧?为了整理这篇内容,我特意和朋友,还有公司身边的同事,沟通了很久...也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总结了

最近大家可能也是在找关于追光逐影、斑斓彩意:国家博物馆《到民间去——潘鲁生民艺展》下相关内容吧?为了整理这篇内容,我特意和朋友,还有公司身边的同事,沟通了很久...也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总结了一些关于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接下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希望通过对“追光逐影、斑斓彩意:国家博物馆《到民间去——潘鲁生民艺展》下”的相关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

追光逐影、斑斓彩意:国家博物馆《到民间去——潘鲁生民艺展》下

追光逐影、斑斓彩意:国家博物馆《到民间去——潘鲁生民艺展》下

民间生活是民间艺术生活之美的源泉。民间艺术对生活的浓缩与提炼,造就了它的朴素性与直观性,既反映了人们最直白的愿望,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劳动人民的精神需求。

很多人在谈论民间艺术的时候,总会想到固化的记忆,将其视为某些稳定不变的形态。但其实,民间艺术的实质是人的艺术,是人们长期在生活中沉淀的感受,它的形与意亦会因生活而生,随生活而变。承接前文,本期将继续为大家分享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到民间去——潘鲁生民艺展”的第三部分。

追光逐影

记忆往往定格于无意间,我们追光逐影,在时间的浪潮中看见了生活的浪花。回顾民间艺术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其变迁过程涵盖了“有用”“有意义”和“好看”三个阶段。若从横向维度来看,这三个方面在同一历史阶段皆可共存,而细细考量之下,却都指向了民间艺术的起点,即实用性。

当代社会,物质生产高度发展,民间艺术也从最开始的重技不重艺,转变为以“美感”考量的工艺品。这也昭示了传统的民间艺术需要超越原有的实用主义目的,进入审美的时代。持续发展的民间艺术不存在永恒不变的“民间风格”,民间艺术最大的特点即是自我调节性,它总会在最恰切的时刻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民族审美意识的更迭而不断演进。

对光影与色彩的捕捉,是民间工艺记录与展示中最值得关注的焦点。其反映出的是不仅是不同区域、不同民族受到各种现实条件影响所形成的鲜明个性,更有着每一件民间工艺品所满载的、关于这片土地的记忆与情感。

福虎镇宅,纤维手绣,2006

此次展览的第三部分“追光逐影”以展品《福虎镇宅》为切入,分别由“光影之趣”(民间剪纸艺术与潘鲁生“影子”系列作品)与“斑斓彩意”(中国传统彩印花布与潘鲁生彩墨作品)两个部分组成,既体现了传统民间工艺对光的运用与珍惜,也诠释了光影与色彩交织互动的艺术永恒动力。

民族脊梁,纤维手绣,2013

民族脊梁(局部)

民族脊梁(局部)

中流砥柱,纤维手绣,2013

中流砥柱(局部)

中流砥柱(局部)

光影之趣

一张纸,一把剪刀构成了我国历史悠久、涵盖不同风俗习惯且各具特色的剪纸艺术。剪纸艺术从生活中汲取养分,那蜿蜒曲折的轨迹真实地记录着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与理想愿望。

人们在创作剪纸时,不为炫技也不会凸显其珍贵,只是用装饰的眼光将它视为生活的一部分。剪纸的制作手法和纹样在持续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特定的形象符号,如锯齿纹、月牙纹、漩涡纹、折线、曲线圆孔等,天然质朴的艺术品格,在悠长的岁月中也便构成了其创新与绵延的根基。

民艺收藏-剪纸艺术

剪纸是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贴在窗上的剪纸因光影的参与更具故事性,它随日出日落、四季更替,为欣赏者带来不同的情绪体验。那些简单含蓄又直击人心的符号化表达,源于我们意识中的叙事习惯,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它的载体变得更为丰富了——可以如民艺剪纸般炙热浓烈,或许也可以像黑白剪影般冷峻深沉。

影子,漆画,2014-2015

斑斓彩意

斑斓的色彩如绚丽的烟花,为日复一日的劳作增添着趣味与活力。有人说,中国农民画宛若梵高进入了田间之后的创作,是东方世界版块里失落的浪漫。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画种,农民画这一人民大众的艺术,在融合农耕文化与民间传统的同时,也兼容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农民画是通俗画的一种,多为农民自己绘制或印刻的作品,其风格奇特,手法夸张,有东方毕加索之美誉。这种出自农民之手的作品保留了人类天真的奇想,淳朴的民间风情,俨然一座巨大的文化宝藏。

元气淋漓·之八,丝绸彩墨,2014

丹朱呈祥·之三,丝绸彩墨,2014

我们的审美已经被变迁的潮流打上了时代的印记。当斑斓的色彩遇上柔软的丝绸,点点彩意相互碰撞出奇妙的反应,在自由中有序,在变幻中畅享律动之美。不论是《元气淋漓·之八》还是《丹朱呈祥·之三》,抑或是《五彩妙语》,民间艺术的独特性不仅体现在色彩的使用上,更展现在斟酌再三的文字表达上。潘鲁生将他体会到的对生活的朴素热情用一幅幅色彩缤纷的画卷传达出来,不为简单的花团锦簇,只为在笔墨之间吟唱平凡生活的智慧与美。

五彩妙语瓷板彩绘,2015

匠心传承

传统的积淀、理论的建造、文化的创新,构成了潘鲁生浑然一体的民艺世界。这个世界里有他的艺术表达,也有亿万百姓的立场,更有中华文明的态度。

潘鲁生、着着-大匠丝路(左半部分)

潘鲁生、着着-大匠丝路(右半部分)

在展览的最后,悬挂着巨幅纤维手绣作品《大匠丝路》。潘鲁生试图将创作的触角伸向大漠,以徒步考察、临摹等方式探寻漫漫丝路中的民间工匠与工艺变迁。

“丝绸之路”是古代世界文明的中轴之路,也是古代中国与西域商贸往来的连通之路。《大匠丝路》长960厘米,高240厘米,以明朝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为创作蓝本,围绕“百工匠作”的主题,共收录了丝绸之路上250余个传统工艺场景,其中不仅囊括了造船、采珠、晒茶等工艺,还细致刻画了漕船、海舟等运输工具,在向千年丝路上无数民间工匠致敬的同时,其丰富的承载内容上更可谓是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之作。

大匠丝路(局部)

大匠丝路(局部)

大匠丝路(局部)

大匠丝路(局部)

大匠丝路(局部)

大匠丝路(局部)

大匠丝路(局部)

大匠丝路(局部)

大匠丝路(局部)

如今,潘鲁生“到民间去”的脚步迈向了更广袤的中华大地。民艺传承,传承的既是技艺,也是历史,更是信念。

足迹地图

在潘鲁生看来,只有人在民间、心在民间,他的学术才能充满活力,才称得上真正的学者。本次展览展出的传统民艺藏品涉及山东、陕西、陕西、河南、四川、新疆等全国多个地区,包括了传统的刺绣、纺织、木刻、年画、剪纸等工艺门类,一件件、一幅幅皆是潘鲁生走过的累累足迹。样式常新,而意蕴永恒——传统的民间艺术必将在时代生活的不同领域中延续着它新的生命。

民艺收藏-哈萨克织毯

至此,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到民间去——潘鲁生民艺展”已全部分享完毕。下期我们将为大家带来全新的观展内容,敬请期待。

眼缘艺志 第896篇献给生活的艺术礼物。如需转载请先获得授权,转载后请标明出处

文字撰写:眼缘艺志

以上就是一些关于追光逐影、斑斓彩意:国家博物馆《到民间去——潘鲁生民艺展》下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希望通过的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后续我们还会更新更多关于的相关资讯内容,关注我们,每日了解最新热点资讯,关注社会动态!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馥妴寺瞳(2022-03-20 23:36:07)回复取消回复

    定不变的形态。但其实,民间艺术的实质是人的艺术,是人们长期在生活中沉淀的感受,它的形与意亦会因生活而生,随生活而变。承接前文,本期将继续为大家分享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到民间去——潘鲁生民艺展”的第三部分。

  • 寻妄愚季(2022-03-20 20:23:10)回复取消回复

    解最新热点资讯,关注社会动态!

  • 北槐情票(2022-03-20 18:54:42)回复取消回复

    品《大匠丝路》。潘鲁生试图将创作的触角伸向大漠,以徒步考察、临摹等方式探寻漫漫丝路中的民间工匠与工艺变迁。 “丝绸之路”是古代世界文明的中轴之路,也是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