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最近大家可能也是在找关于读《道德经》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相关内容吧?为了整理这篇内容,我特意和朋友,还有公司身边的同事,沟通了很久...也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总结了一些关于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接下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希望通过对“读《道德经》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的相关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道德经》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读《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原文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解释
想要合上,必先张开。
想要削弱,必先加强。
想要废除,必先振兴。
想要夺取,必先给予。
这是一种微妙幽深的道理。
柔弱往往胜过刚强。
鱼不能离开水,国之利器不可以炫耀。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都是讲对立面的相反相成。先合上,才能打开;原本是打开的,就没有必要再次打开了。“将欲合歙之,必固张之”,“歙”就是合。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要想削弱一个人,先要吹捧他,让他膨胀。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想让它报废,先要往高处举,举得越高,摔得越重。我们经常讲“捧杀”就是这个道理。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钓鱼时的鱼饵,与之”,咬上钩就无法摆脱了。
月圆是月缺的征兆;冬天是春天的征兆。世事常常处在因果循环之中,如同自然之道。强大之时,正是走向衰亡的开始。人生也是如此,需要时时注意。
如果渔夫想让鱼进入罗网,得张开罗网,撒向水面,还要在上面放一些诱饵,让鱼进入罗网,然后再收起来。
郑庄公对弟弟的“捧杀”,深刻说明了“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的道理。
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郑武公之妻姜氏),姜氏先后为郑武公生下庄公和共叔段。郑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所以很厌恶他,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武姜氏偏爱小儿子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郑武公请求,郑武公都不答应。
到郑庄公即位的时候,姜氏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郑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姜氏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那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这是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共叔段非法制所,恐怕对您有所不利。”
庄公说:“母亲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防止祸根滋长蔓延,这种事一旦滋长蔓延就很难办了。就像蔓延开来的野草怎能不铲除干净,更何况共叔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郑庄公说:“共叔段多做这些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过了不久,共叔段想办法让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背叛归附为自己的地盘。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共叔段,那么我就去服待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让百姓们产生疑虑。
郑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将要遭到灾祸的。共叔段又把两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郑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他也会垮台的。”
共叔段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武姜打算开城门作内应。郑庄公打听到公叔段偷袭的时候,说:“可以出击了!”命令子封率领车二百乘,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马上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到共国。
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是谓微明”。“微”就是微妙,“明”就是智慧,这是一种微妙的智慧。
“柔弱胜刚强”,春天里,柳丝非常细弱,却很难把它折断;秋冬时,那树枝看似坚硬,可是一折就断了。柔弱比刚强更有强大的生命力。所以人要懂得示弱,不逞强,这样才能够存在得更长久,更能够积蓄力量,最后战胜所谓的强大。
柔弱的东西往往富于韧性,生命力旺盛,发展的空间极大。看似刚强的东西,往往失去发展的前景,不能持久。
“鱼不可脱于渊”,鱼是生活于水中的,任何水都是有边界的。一旦离开了水,就自寻死路。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国之利器”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解释是国家制度的力量。不要经常拿出来向别人炫耀。第二个理解就是国家的最尖端的武装力量,不要老拿出来向别人炫耀。这些国之利器就像宝剑一样,一把宝剑藏在剑鞘里边,不单是为了保护它,更重要的是隐藏其光芒。
贾诩出生于东汉末年,在《三国演义》中他的名气不太大,比诸葛亮、周瑜等人差得多,也比不过郭嘉、荀彧等人。但在一些学者看来,他可能是那段历史中最高明的一位谋士。这种高明的主要体现,就在于他韬光养晦的风格。
机缘巧合之下,贾诩成为曹操的手下。之后,贾诩发现曹操猜忌之心很重。如果自己过于张扬的话,恐怕就会让曹操大起疑心。因此,在投奔曹操之后,贾诩一般不会主动献策,除非曹操主动问起。即便问起,他也尽量委婉回答。
比如曹操曾就选哪个儿子当继承人问他,当时曹丕、曹植正争得火热,曹操心中其实有些偏向曹丕。贾诩没有直言支持曹丕,而是用袁绍、刘表废长立幼的前车之鉴来进行回答,让曹操在一阵大笑中,暂时消除了对贾诩在此事立场上的猜忌。
同时贾诩之家,极其低调,大门一般都是紧闭不开,与许多达官贵人门庭若市、呼朋唤友的局面大不一样。对于子女的婚配,他也没有按照当时的惯例,在权贵之间搞联姻,而是选择了一些普通人家。
这种韬光养晦的策略,不仅让贾诩躲过了曹操的猜忌,还让他躲过了曹丕的猜忌,得以善终。
以上就是一些关于读《道德经》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的相关内容以及这类内容周边的一些相关知识点,希望通过的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后续我们还会更新更多关于的相关资讯内容,关注我们,每日了解最新热点资讯,关注社会动态!